统筹电力供应安全与绿色低碳转型
2025-10-24 09:56
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数据显示,今年1-8月,我国供需总体平衡,安全稳定水平持续上升。在“两新”、“两重要”等国家政策强化扩容的支持下,传统产业电气化进程加快,新型生产力增强,共同带动电力需求增长。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0.6%、3.1%和7.7%。特别是7月迎峰度夏期间,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四次再创新高,最高达到15.08亿千瓦,比去年同期增加近2亿千瓦。时间需求持续增长、负荷高峰加大,保障电力供应难度加大。在此形势下,我国电力系统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。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,1-7月,我国新增调节供电4000万千瓦,增加跨区域输电能力1600万千瓦。华东、华中、华南等负荷中心地区落实需求侧响应、有序用电等措施,有效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。与此同时,我国电力系统不断向绿色低碳转型,能源结构效率不断优化。一方面,清洁能源比重大幅提升。 1-8月,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.88亿千瓦,约占新增装机容量的84%,成为新增电源的绝对多数。继3月底全国风电、太阳能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后,5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首次突破60%。在发电装机快速增长的带动下,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一以上,其中风电、太阳能发电占比超过90%。另一方面,煤电深入开展减碳、减排工作。在《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升级行动实施方案(2025-2027年)》等文件的部署指导和指导下,煤电实施了“升级发电版”和“三大改革技术路线”,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水平。减煤量低、安全可靠、监管有效、运行智能化水平;全国95%以上的机组实现了超排放改造,烟气废气治理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。未来,随着新能源体系、新电力体系建设不断深入,需要多角度落实政策规范电力安全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。增强“资源、网络、负载、存储”协同能力。供给侧,集中式与分散式、分布式并举,有序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,加强风、光、水、火、储氢耦合配套;宽负荷下煤电节能减碳、减排效果条件有待改进。需求侧,推动工业、建筑、交通等重点领域能效提升挖潜,提高数据中心节能降耗和清洁电力使用水平,基于资源禀赋匹配优化算力布局,建设零碳园区,加快发展推广绿色电力直供模式。电网侧,加强跨区域电网互联互助,提高主电网、配电网、微电网效率序协调能力。在储能调节方面,优化新能源储能、氢能、抽水蓄能等规划建设,推动虚拟电厂、车载通信、数据中心等柔性资源广泛参与系统调节。完善功能资源配置市场化。深入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,不断完善各类电力参与中长期、区域、十大服务的市场政策、制度和政策体系。以充分体现清洁电力绿色价值、规范灵活资源运行为目标,完善电价谷、电价、负荷补偿等价格政策,探索发展需求侧管理数据中心一体化的市场机制。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电力系统。将气候因素纳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,在电力规划开发、输电运营、市场交易、应急管理等方面充分考虑气候风险。加强气象监测预警,为电力资源评估提供全方位支撑、供电布局、电网调度、预警等(本文来源:每日经济网 作者:谭启录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)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