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民营经济发展构筑坚实的法制后盾
2025-11-01 09:49
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,我国民间对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高于总体水平;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5.3%,占我国同类商品出口总额的54.2%。这一成就展现了我国民营经济长期健康发展、不断迈向高质量的强劲势头。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重要原因之一是市场化、合法化、国际化厚度的商业伙伴的不断优化。近年来,我国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。我国企业实体发展es总体上实现了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量的有效提升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11月,我国注册经营主体数量将达到1.89亿户。在立法层面,民法典的颁布实施,为各类经营主体的民商权利提供了全面、平等的保护; 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提出了各领域法律制度的有效实践;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的出台,从立法层面进一步明确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,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。地方层面也出现了许多创新做法。例如,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“1+2+3”专项行动t、围绕“1个深化程序、2个专项投诉、3个专项活动”多维度开展,审理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等刑事案件225件;宁夏司法厅通过法律援助、公证等渠道,解决涉企纠纷6000余起,涉案金额3.07亿元,为企业解忧。一系列基础性规章制度的出台,也有力支持了民营经济的发展。 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》填补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立法空白。到2024年,全国共修订调整政策措施7312项,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1.4万余件,有力推动全国统一市场建设。 《担保条例》《中小企业支付办法》建立了企业账款欠款领域信用管理机制,强化失信处罚,解决了民营企业账款欠款问题,畅通了企业资金流动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的出台,为民营经济参与产业发展、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创新、扩大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。面向未来,优化营商环境仍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意识,注重透明度、稳定性、可预期性,持续加强政策协调,完善市场准入机制,避免“成分下滑”。加强市场准入,严格壁垒,定期清除隐性壁垒,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,促进劳动力要素顺畅自由流动。对新兴产业,要及时提供适当的制度供给,根据其发展特点制定监管政策,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。同时,建立健全产业政策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,确保政策精准有效。强化法治活动,提高风险防控能力。企业自身要提高依法经营意识,健全内部法律制度,提高合规管理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。有关部门还应加大法律服务供给如落户阿博加多进行“法律体检”,帮助企业识别和规避法律风险。完善各类商务纠纷解决机制,推广网上调解、仲裁等非诉讼方式,降低企业维权成本,提高纠纷解决效率。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,优化市场发展环境。继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,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,提高违法成本。畅通投诉举报渠道,优化处理机制,立即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。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,也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。当消费居民敢于消费、放心消费,市场活力充分激发,民营企业就能获得稳定增长的动力。 (作者:宁阳 来源:经济日报)
(编辑:付仲明)
相关推荐